為何腸胃科找不出肚子痛原因?

因為關鍵並不在你的腸或胃
而是負責控制它們的自律神經系統

   肚子不舒服但腸胃科醫師卻幫不上忙?胃鏡、大腸鏡都照過了,只有一點點潰瘍甚至毫無病徵,可是,腹痛如絞的感覺總是存在,脹氣、胃酸過多、胃食道逆流等不舒服也是家常便飯。有時便秘有時腹瀉,卻什麼具體問題都檢查不出來。最後,往往會獲得一個確診的名稱-腸躁症或大腸激躁症,Irritable Bowel Symdrome,簡稱IBS。

  反覆多次的就醫與檢查折磨至此,多數的患者大概會選擇打住,從積極就醫改為症狀治療,告訴自己與疾病「和平共處」。並且表示,至少總算知道自己總是腸胃不舒服的原因是什麼,也知道當周圍的親友再次關心時,可以如何給個說法、給個交代:

  「醫生說我是
腸躁症(或大腸激躁症),是真有這樣的病症,可不是我自己胡思亂想喔!」

  但症狀治療好了沒呢?


腸躁與壓力雖有關聯 但並非必然的因果關係
  根據臨床統計,患者在確診為腸躁症之後,62.2%的人花四年擺脫腸躁糾纏,17.5%的人繼續忍受種種不適,時間長達五年以上,顯示從確診到找對治療方式還有一條漫漫長路。許多腸躁症的患者都會問:「為什麼是我?為什麼會得腸躁症?我沒有什麼壓力啊!」代表許多人仍然普遍存在著迷思,覺得腸躁症乃壓力所致,甚至是一種心因性的疾病,真是冤枉了腸躁症啊!

  壓力與腸躁症的確有關係。事實上,壓力可能導致免疫力失調,跟各種疾病多少都有關係,但壓力絕對不是導致腸躁症的主因,最多只是誘發的導火線,真正的關鍵恐怕在於體質。有些人的體質特別容易自律神經失調,而失調的症狀如若正好表現在腸胃系統,則形成腸躁症
  那麼腸躁症該怎麼治療呢?既然不是單純的腸胃問題,腸胃科能提供的幫助自然有限,並非醫師的醫術不夠高明,而是問題根源本就不在腸胃科的專長領域中。釜底抽薪之計還是應該先調整好失調的自律神經,如果僅是針對外在表現出來的症狀進行處理,其實就是典型的「治標不治本」,縱使症狀在短期之內有所緩解,也不會是長期的改善,就好比蛀牙引起牙痛時,應該是正經地找牙醫補牙或者做根管治療,而不是光吃止痛藥來暫且止痛、麻痺神經。

找出問題核心 才能真正的對症治療
  自律神經之所以會失調,主因在於腦中部份傳導物質的缺乏,因此急性治療時,建議以補充短缺物質(如多巴胺、血清素等)為主,待症狀緩解時再酌情減少劑量,並搭配腹式呼吸的調節練習,強化自律神經之彈性,目的是讓它能自然而然地恢復與生俱來的協調性,徹底地擺脫失調症可能造成的多種健康困擾。

→ 告別失調 康復者心得分享
 失調有可能造成哪些症狀
→ 如何尋找合適的專科醫生
 快速獲得專業協助